1945年,由袁雪芬、范瑞娟编创了《新梁祝哀史》。范瑞娟和琴师周宝财合作,吸收了京剧“反二黄”的旋律因素,又把原来的六字调正调提高一个调门,创造了一种柔美哀怨的“弦下腔”,这种具有很大感染力的越剧唱腔。将梁祝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的淋漓尽致。
1954年6月至7月期间,上海越剧院第一次代表我国专业戏曲团体对民主德国与前苏联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团长由许广平担任,其中主要演出剧目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柏林的演出共计15场,观众达14500人。在前苏联的演出共计22场,观众达28100人,这些节目的演出受到两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每次演出都谢幕频频。尤其是在柏林的一次演出时,剧终谢幕竟达28次。1956年,上海越剧团又率团赴朝鲜进行慰问演出。此次出访仍以《梁祝》为主要演出剧目,一共演了60场,观众达93620人。